陆鹤龄

艺术网站
网站首页 | 艺术简介 | 艺术展厅 | 艺术家相册 | 书画知识 | 名家点评 | 展览记事 | 访问大中华书画网
艺术简介
陆鹤龄

  陸鶴齡,安徽合肥人,1944年12月生於陝西西安。1981年攻讀於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研修生班兩年,導師方增先。1993年為國家一級美術師。歷任安徽省博物館藝術研究部主任、副館長,安徽省藝術館館長,安徽美術家協會常務副主席,安徽中國畫研究院院長。曾任中國文化部全國社文系列高級職稱評委,連續12屆安徽省文、博、圖系列高級職稱評...(详细介绍)

中国书画动态 更多
·拍卖图录-惠州市永安助学慈善会第三届全国当代名家书画拍卖会
·香港苏富比将举行张大千作品拍卖专场
·2013年春季拍卖会在香港举行
·2012中国艺术发展报告隆重发布
·春华秋实当代画家邀请展在济南举行
·张伟革花鸟画作品展在山东举办
·重庆青年唐大焱五谷画淘出黄金
·2013年全国中青年山水画邀请展在炎黄艺术馆展出
·中国艺术研究院在无锡打造中国画院研创基地
·中国首部艺术行业年度发展报告发布
·济南举办“春华秋实”当代画家邀请展
·陕西省书协最新出台主席团淘汰制
·第一届全国中国画学术展在北京举办
·第一届全国中国画学术展入选名单(山水)
·中国北齐壁画重现美颜
·艺术品国际交易中国艺术品占半壁江山
·王璜生欧洲首展在柏林开幕
·“中国名家画北京”北京复评
·中国艺术对话斯洛伐克艺术
·何东西藏人物作品展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展出
书画鉴赏知识 更多
·以情立象 以意成趣
·吴昌硕艺术 是中国画里程碑
·书画鉴定的五个环节
·防假有方 书画作品有了“身份证”
·绘画怎成生产流水线?别信纸上谈兵的鉴定家
·书画鉴定中铁证是否真的如山?
·火眼金睛识赝品 书画真伪鉴定=眼光+科技
·书画收藏品相的五个要素
·如何评估与收藏书画艺术品
·艺术品投资
·书画作品价格计算方法
·如何划分书画家等级
·中国美术之最
·书画投资
·书画收藏
·“历代名画记”引发争论 真伪存疑作品该不该展出
·书画家与经纪人的利益关系
·赝品书画并非全是“劣品”
·"书写性”对水墨人物画的影响
·书画收藏水很深 小心书画造假四大陷阱
 
名家点评

陸鶴齡的“畫”與“話”

发表时间:2011/2/18 15:31:16    

——艾沛

陸鶴齡的“畫”
  
  早年,吳作人先生曾筆書評語:“陸鶴齡的作品對中國畫傳統有繼承又有發展”,他的導師方增先曾在評文中稱譽他“用筆簡潔、厚重、墨法靈動,可謂已得‘渾厚華滋’之妙。如果說《牧歸》、《牛歌》這些人物小品中陸鶴齡只是熟稔地演繹了方氏畫風的精髓,那麼,到了《駿馬馳騁》、《草原上的風》、《燭光》、《女媧補天》這些作品,陸鶴齡已完全從浙派人物小品中破繭而出,創出了氣勢撼人,韻味別出的具有個人風格的大寫意人物畫。這些畫中我們不難發現,陸鶴齡成功地運用了藝術跨類別的融合,並有效啟動了中國畫傳統與現代共生資源,在傳統與現代,在“勢”與“韻”的鏈結上,創造出了一種整體性與多元繪畫基因互相支撐、互相生發的創作模式。
  從中國繪畫史來考量,與內涵外延都發展得較為充分的中國山水畫相比,中國人物畫發展到隋唐就慢慢滯後了。唐宋時代,畫人物、佛像盛極一時,但對於人物佛像的畫理、畫法竟無人論及。反倒是宗炳的《畫山水序》風行一時。使山水畫逐漸演變成中國畫的正脈主流。反觀中國傳統人物畫,因與“釋道”勾聯,因此大多以“虛靜”為基調。梁楷的《潑墨仙人圖》算是劃時代之作:墨色淋漓,形象詼諧,卻也脫不了“虛空”的底子。我們已經習慣於看到那些衣袂飄飄,目光空茫的人物造像,但陸鶴齡即使在表現《對弈圖》、《月洲圖》等這樣純古典意境的題材上,仍然於筆墨皴擦中勾畫出其中樸茂的生氣來,洋溢著“樹欲靜而風不止”的靜中之“動”。有一禪語 :“不是幡動,不是風動,是仁者心動。”陸鶴齡的人物畫中,最鮮明的特點就是他遏制不住的生命力與內在的激情。中國古代文論歷來有“煉氣”與“煉神”之說,而西方藝術史上,威廉沃林格爾在《哥特藝術的形式問題》中,曾將區別於古典人物寧靜藝術的,具有動人力量和不安定特點的Northernman風格稱之為“哥特式藝術”。陸鶴齡則是很好地將中國的“煉神”風格與西方的“哥特式藝術”風格結合在一起,以自我的人格來輻射觀照描繪物件,將作者生命本體的熱度與描繪物件內在的情緒化合為一,並在畫面上力求將它們統率在一個和諧的調子裏,一個個人物“粗獷中透露著豪氣、娟秀中隱匿著英挺,甚至裸女也呈現出一種勁拔的光彩”。
  在墨彩的運用上,陸鶴齡講究的是“律動”與“響亮”。因此墨色淋漓中愈見層次分明,律動感極強;而大片墨彩的覆蓋中從來不曾有“晦澀堵塞”的鬱悶,反而有天光開豁的亮堂與爽利;隨著勾勒的線條勁健簡潔,與墨彩構成了一種張弛有度的韻律。在陸鶴齡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他早期從事的藝術種類對他中國畫創作無形的補給。如《黑色的土地》、《紅雲》那種大片用色,以色調為主的筆法明顯的取自油畫創作的體驗;而《女禍補天》、《燭光》那種斑剝陸離的形式感,又無疑是從傳統牆壁畫中觸發到的靈思……和現在某些完全以姐妹藝術“置換”國畫的方法不同,在這些畫中,陸鶴齡既成功的搬用了姐妹藝術的感覺與構成,又完整地保持了傳統國畫特有的筆墨韻味。他“根據不同的主題要求,時而潤墨點染,時而枯筆皴擦;或以勁健的線條勾勒,或以暈漫的墨彩潑灑……”也許是因為兒時就對音樂的偏好以及在音樂上有其獨特的悟性,陸鶴齡的國畫作品中還有非常獨具一格的“音樂性”。《雪原》中頂天立地的兩峰潑墨駱駝,上面簡筆勾勒的牧人與畫面中漫天飛舞的淡墨點,一瞬間便將“雪原”的神韻推到你的面前,筆墨起承轉合中蘊藏著的蒼茫浩蕩的韻律回環往復,你置身其間,恍若又聽聞巴赫的《聖母頌》或《青藏高原》,極雄壯處有著最深的悲哀與不屈的激情,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如《鄉村的節日》與德沃夏克的《新世界》;《駿馬馳騁》與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滄桑》與“黃河大合唱”;《童年的夢》與時光倒流七十年……,應該說,陸鶴齡在九十年代已經形成了一種非常引人注目,並且迄今為止仍然煥發著不可替代的藝術光彩的繪畫風格,在這種繪畫風格中,我們看到許多繪畫元素的和諧統一,看到他熔鑄古今中外藝術技法的悟性與能力;也看到了他與眾不同的旺盛的藝術激情與生命激情。
  繪畫大致可以分成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在技術層面上。作者以筆墨見功夫,並不以筆墨抒情致,僅以技巧去完成畫面,如虞山派末流的機械筆墨論;第二個層次是在藝術層面上,“我感知所以我表達”,藝術來源於心靈的衝動。如徐渭的“高寒牡丹”,傅山的“顛狂之蘭”,都是主觀情志的寫照;第三個層次是在哲理層面上。這時候作者已不滿足心靈原始的衝動,而是以豐富的學養,以理性的精神有意識地導引心靈走向博大精深,使藝術走向永恆的蛻變進化之途,能攀登到這個階段的,才可以被稱作繪畫大師。譬如:黃賓虹。
應該說,陸鶴齡在繪畫之始就是將藝術定位在“精神感應”上,他筆下的物象均呈現出其心靈的倒影,而不是政治的或時尚的烙印。但九十年代後期,陸鶴齡覺得,繪畫僅靠藝術激情來推動技巧,,已顯得過於薄弱。還應該有一種深度智慧所產生的可持續的力量將心靈的種種“豐富”貫通、整合並且生發,只有這樣,藝術的飛躍才能呈現出無極限的發展態勢。畫家才不會輕易的感受到表達的困惑與艱澀。於是,他用了幾年的時間對自己固有的繪畫思想資源進行再豐富,也對繪畫傳統及現代藝術進行了系統梳理……時至今日,他認為自己的繪畫理念已經遠遠超越了技法實踐,但他並不急進,正如他所說:“人生的藝術與藝術的人生,猶如日月輪回,陰陽化合,不可強求,也不可不求,探其規律,適其法度,全在自然自得之中。”前些時候,我曾就繪畫方面的一些問題和他交談,在品完陸鶴齡的“畫”後,我們不妨再來品品他的“話”
                        
陸鶴齡的“話”
  藝術訪談錄(一)
  訪談地點:安徽省藝術館   訪談時間:2001年1月6日根據訪談記錄及隨後的筆答整理。
  
  艾:你的人物畫創作呈現出多元的繪畫基因,在這多元的局面中,有沒有一個單純的立足點?你如何定位自己的人物畫,?
陸:我在主攻中國人物畫之前,主要是畫油畫、水粉、也搞過連環畫的創作,當時作品頗豐,在安徽的青年畫家中也算得上小有名氣了。七十年代中期轉攻國畫後,我曾花了很大功夫來掌握國畫的造型規律,比如,對於陳老蓮“線”、徐渭的“墨法”、八大山人的“佈局”與任伯年的造型等都作了潛心的研究,以避免走入“宣紙畫水彩”的誤區。特別自七十年代末在省博物館的十年,以身居傳統文化遺存之境的條件,對於中國傳統繪畫悉心揣摩。耳濡目染,獲益良多。而錄取至浙江美院國畫系研修班的兩年深造,幸得不少蜚聲中外的著名教授們的親炙,不僅當代著名的中國人物畫家方增先教授成為我的指導老師,同時也接受了如陸儼少、沙孟海、陸抑非先生的授課,而一批很有才華的如吳山明、劉國輝、馮遠等人,如良師益友般的朝夕相處而受益匪淺,可謂深諳江南諸藝術流派的個中三昧。漸漸的體驗到,每一種藝術形式都有它獨特的語言,就傳統繪畫而言,西畫注重“理”,國畫講究“意”,而我在掌握水墨畫特性後,西畫中許多有利因素也就自然呈現出來了,如整體關係,體積概念,色彩及明暗的某些感受,都在無形中豐富了我的水墨表現能力。後來,我又從壁畫、裝飾畫、版畫及磚雕石刻中吸收了一些表現形式,甚至也從連環畫中採納了其情節化、戲劇化的對應關係,使某些作品呈現出“內在戲劇性”的張力。我之所以在技法上博采眾家,是為了能夠適度的自由的傳達每個物象的“內美”,比如用《牛歌》的那種浙派人物小品化手法是絕對不適合《女媧補天》這種表現形式的作品,至於如何定位自己的人物畫其實很難,生命猶在藝術存變,有法無法,法無定則,全在自我感知、與時俱進,感悟在變革之中。如對前期的歸納,我覺得我的作品是用傳統筆墨抒寫現代精神……但我目前的創作還沒有完全實現我的繪畫理念;即在無法之中不露痕跡地完善藝術表達的豐富性、風格的獨特性與思想的深刻性。
艾:你對佛教題材的繪畫好象很有興趣,你怎麼看待宗教與藝術的關係?
  陸:早期的很多藝術都和宗教有關。如原始圖騰、敦煌壁畫、埃及神廟及基督教的拜占庭藝術等。藝術與宗教都是來源於人類的夢想和對不可知事物的神思與描繪,都是人類想像力的產物。宗教和藝術一直是相輔相成、互相生發的。早期基督教會對藝術採取否定和敵視的態度。當它成為羅馬國教後,又轉而利用藝術去傳教。在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時期,正是教會促進了藝術的發展,拉斐爾、達芬其、米開朗基羅等藝術大師的傳世之作,多與宗教有關。中國古代的人物畫乾脆就開闢“道釋人物”一脈,發展至元、明、清而不衰,但今天我們進行佛教題材的繪畫就和“傳教”無關了。而是以現代理性精神對其進行觀照,比如我在《燭光》中所表現出來的關於人類藝術精神薪火相傳的思考,相傳達的,是一種歷史與現時的相互凝視中的深層文化反思,而有時也不過是偶有感觸而所得。我敬重道釋的出世之說,但大覺大慧之境界終為有緣者所情結,我僅不過是難脫入世的凡夫俗子或畫者而已。
  艾:你多次出訪歐洲,你怎麼看待歐洲現代藝術思潮,以及近年來喧囂一時的“架上藝術已走到窮途末路”的說法?
  陸:自八十年代,我曾先後出訪德、法、義大利、奧地利、荷蘭,比利時等歐洲國家,也去過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特別當時作為博物館專家與館長的身份,受到接訪國在藝術考察方面的支持,如在德國下薩克森州,近二個月時間,訪問了十幾家各類博物館,有一些階段性的感受。最初的感受是西方繪畫與中國繪畫有一種反向的歷史發展態勢。中國是從抽象→具象;西方是從具象→抽象。我覺得,這兩種發展趨勢應無優劣之分,而有一種藝術“輪回”與“化合”的作用。我贊同黃賓虹的說法:“畫無古今之別,畫無中西之分”。在藝術的極高層面上,無論傳統現代,也無論東方西方,都共有一個特質:注重內在的精神的感染力。安格爾《泉》中的寧靜聖潔與凡高《向日葵》中顫抖的激情,它們雖分屬於兩個藝術流派,但無可否認它們都是舉世無雙的藝術瑰寶。後來我接觸到一些歐洲現代藝術,比如德國不少的現代藝術博物館與法國蓬皮杜中心的藝術展品,剛開始覺得荒誕,我們視之為神聖的藝術在那裏盡成為遊戲。但漸漸的我發現這些藝術品存在著回歸了藝術創作的原始意義。因為藝術創作本來就源於一種“遊戲衝動”。藝術的本質是自由的宣洩,而過去,是我們給藝術背上了太多的東西:政治、道德、信仰……統統負載在藝術之上,藝術原是在想像的天空裏無所羈絆的飛翔,而我們卻給了它一雙沉重的翅膀……我想,不管這些荒誕不經的藝術品的藝術價值如何,至少它釋放了創作者,它將我們的創作過程還原成最初的狀態:自由、快樂、打破一切禁忌,無所不往,涵蓋事物,駕禦萬物,如同莊子所言的鯤鵬,禦風而行,天地任逍遙。但隨著現代藝術在歐洲風行一時,尤其是行為藝術與裝置藝術異軍突起,爭領時尚風騷,並有“架上藝術已到窮途末路”的說法出籠,有人耽心,這種“藝術的非藝術化”走到極端,會不會引發“魔瓶效應”:如同釋放出來的魔鬼難以收回?對此我想,首先我們應以一個平等的視角去看待各類藝術形式、一種新異的或“時尚”的藝術形式的產生,必然和社會的背景和人的情緒相關聯的,一般的說,只要它的存在有社會群體的呼應,就說明它有存在的價值和發展的必然,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是對人類藝術創造的活躍和豐富,絕不能簡單的視為異類予以排斥,任何藝術形式的產生與消亡,最終要由時間來裁判。當然,藝術的非藝術化並不能無限激發人類的想像力,相反地,在一定程度上它恰恰反映出人類藝術想像力的枯竭。而“想像”一但缺席,行為與裝置就不可能稱其為藝術,就可能演變成了非常無聊的、令人作嘔的惡作劇表演。然而,對於難以接受的“行為藝術”,可以進行平等的爭論,可用以理服人的文論去揭示,我不贊成口誅筆伐般的圍剿,更不贊成動用公眾文化機器去專政。我經歷過紅、光、亮時代的藝術專制,不能重演歷史的悲劇,去侵犯合法的個人自由藝術創作權。對於危害社會毒化公眾的所謂藝術行為,應當由國家立法,那些冠以“藝術”標籤而觸犯法律的行為,將通過法律機制去解決,有良知的藝術家畢竟是藝術家,是否造成公眾危害,將由執法者去裁決。作為藝術家最好的辦法,就是拿最好的藝術作品去感染人。無休止的爭鬥與炒作,只能把不引人注目的行為導向萬人矚目的效應。對於“架上藝術已到窮途末路”的說法我不敢苟同,如果把架上藝術引為“傳統繪畫”,那麼,就是一個我們如何對待傳統繪畫與現代藝術的問題。我覺得,一味排斥傳統繪畫與一味排斥現代藝術都是不利於藝術發展的,“現代”與“傳統”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或許“現代”就是未來的“傳統”,而傳統的不斷生發而得以演化為現代,只有根基於人類長河的藝術才葆有不息的生命力。藝術如同萬物,將順應人類的精神需求,在不斷的興衰中得以和諧的發展而連綿不絕。從事藝術是一個不斷追求的過程,藝如瀚海,融納百川,從藝者以不同的水道匯歸於海,愈接近終點,彼此距離愈小,最後殊途同歸,藝術應以“包容”成就其偉大,包容性愈大的藝術愈有其豐富的內涵,愈經得起時間的檢驗。
  艾:你認為中國畫的發展方向是什麼?
  陸:在資訊化時代,世界的交融性愈來愈強;而隨著科技的發展,藝術新的表現手法也層出不窮,我想,今後“主流藝術”這個名詞會漸漸的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多元化乃至多極並存的藝術時代。正如郎紹君所說,二十世紀中國美術的成就不在於畫家本身,而是在於它呈現的各種可能性,有對抗、有矛盾,但總體趨勢是進取。我覺得,中國畫目前正處於一個“化合”的狀態,每個畫家都按照自己的理念進行著藝術創造,不管他們積澱了多少思考,能取得多大成就,目標是同一的,那就是“拓展中國畫的領域,使中國畫擁有一個更自由的更開放的生態發展空間。中國畫的發展方向是一個永恆的命題,每個時期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認識和理念。就畫家而言,多研修少炒作,多畫畫少爭論,重在用自己的心靈去創造“感人”的作品來,如果都集中精力在各自的藝術方向上多走幾步,那麼中國畫的發展方向或許不再成為論題。

 

 


 
 
将该展厅添加到收藏夹 | 每次上网自动访问该展厅 | 向外界推荐我的展厅
方增先艺术官方网站 国际席位号:367